道家有四大的概念——天大、地大、人大、道亦大。
这和身发、五常有什么关系?佛家也有四大——地大、水大、火大、风大。
这又是什么意思?带着疑问徘徊很久,最后看到后面两句话突然贯通,有一种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光明又一村”
的感觉。
“明理”
——明悉文中所讲的文化内涵与道理。
这一点是最难的。
毫不隐晦的说,自己的才学实在有限,“孤陋寡闻”
就是最直接的感觉。
所以在解析之前不断地拆分段落,试图理解出每一段的含义,再和整个部分相衔接,再重新解析;反反复复,历经多次修改,直到自己有所收获之后才确定最终的思路。
一路解析下来,用搜肠刮肚、绞尽脑汁,寻章摘句(查证出处、解析字义,以及历史典故)等词句来形容,一点儿都不为过。
解析下来都这么难,当时周兴嗣是怎样精炼出这些精彩纷呈的词语的呢?也难怪他一夜白头。
据《太平御览》记载,周兴嗣为了写好这篇文章,竟至";鬓发皆白";,可见这篇文章耗费心血之巨。
也明白了为什么笔者只不过想在他的基础上讲明白都这么难。
这种解析犹如在黑暗遥远的星星点点中,探寻出一条能够有光亮的道路。
这对于笔者尤其艰难,但想到要将这份文字的精彩、文学的奇迹传承下去的时候,笔者又开始充满信心,坚持下来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这一坚持,便是六年。
当我走出《千字文》的时候,没有“矩步引领”
,无法“俯仰廊庙”
,内心充满的是地地道道的、对自己“孤陋寡闻”
的认知,无奈之下也只能“愚蒙等诮”
了。
六年的时间匆匆而逝,每当看到当今社会,视频、音频充斥着人们的生活,感觉到孩子们对文字的感知与认知能力在不断地下降,笔者陡然感觉自己的肩头还有一份责任。
但由于笔者的能力确实有限,文中可能存在疏漏或是谬误,感觉不胜惶恐,只能等待后续不断的学习和有识之士的深入探讨了。
笔者案头用作解读的青灯终将熄灭,但文字、文学、文化、文明传承的火炬永不黯淡。
这近六年的探索,不过是触摸中华文字、文学到了冰山一角,至于文化内涵,所知不足九牛一毛,深感惭愧。
那些尚未参透的玄机,那些等待破译的文化密码,还需要更多同道中人砥砺前行。
当笔者放下笔墨,重新审视这部蒙学经典,会发现它既是终点更是起点——这里埋藏着通往过去的钥匙,也孕育着面向未来的可能。
或许正如海德格尔所说,真正的思者永远在途中。
今天,就让笔者以谦卑之心结暂停《千字文》的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。
但在中华古老的文字森林里,文学土壤里,文化的大地上,还有无数的知识等待我们后来的人们去探究。
笔者便以此为记。
记载下《千字文》的耀世光芒,记载下周兴嗣的博学多才,也窥见自己的孤陋寡闻。
兴嗣遗千字,万言剖解难。
灯枯穷皓首,墨尽黯阑干。
执笔惭学浅,解字愧才单。
文成同鱼目,回首长汗颜。
喜欢陪孩子共读千字文请大家收藏:(【75wx】)陪孩子共读千字文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